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第3章 两朝冠剑恨谯周(4.2k)

小说:三国:王业不偏安 作者:狗脚朕. 更新时间:1个月前

:yingsx第3章两朝冠剑恨谯周(4.2k)第3章两朝冠剑恨谯周(4.2k):

刘禅见二人不语,缓声出言:

“朕听到传言,说昨日朕在宗庙醒来时,口吐蛮夷妖言。

“当其时,又恰有一只赤乌在先帝庙中盘桓不止,啁啁不息。

“于是有人说,那鸟非是赤乌,而是一只子规。

“随即又有人附和,言「望帝古蜀之国为鳖灵所篡,死后化为子规,今天子不祥,口吐妖言,而庙中又有子规啁啁,恐为鸠占鹊巢之象」。

“确有此事吗?”

琬、允二人神色愈发凝重怪异。

凝重在于,那些祸众妖言终究还是传到了宫内,传到了天子耳中。

怪异在于,这位面对大事每每表现得唯唯诺诺、谨小敏微的天子,此刻似乎在刻意营造一种让自己显得泰然自若的姿态。

迟疑数息,蒋琬声色恭谨,率先出言道:

“禀陛下,确有此事,但那啁啁之鸟,未必真是子规。”

刘禅心中微动,沉默不语。

虽是第一次面见大臣,但他感受到,蒋琬与董允二人此刻表现出来的恭谨之色,确实跟阿斗记忆中的画面一样。

并非发乎心,而只出于礼。

于是不由暗暗感慨,阿斗果真不具人君气象。

倒没有一味贬低阿斗之意,毕竟昭烈盖有高祖之风,阿斗又何尝不有类刘盈?

同样差点被父亲抛弃,导致处世战战兢兢,又同样在十六岁束发之龄突然扛下九鼎之重,其无能为与不敢为,确是可以理解之事。

只是,“可以理解”,并不表示无可厚非。

既坐了这个位子,就要有坐这个位子的觉悟与担当。

登极五载仍不通政事,因为相府办事妥当,又怕犯错,便以“国家悬危,恐误大事”为由,将挑子全撂一边。

丞相在时还收敛一些,装模作样学着做,丞相北驻之后,马上便放飞自我,耽于游乐,以至于怠惰无为都已成惯性。

远的不说,就在前几天,他居然提出想纳妃!

当此将士用命,国家兴亡之际,你不做好表率支持前线战事,居然想着纳妃?

若非董允严辞厉色驳回,真让他纳了妃,传到前线,还不知将士们该如何做想。

如此天子,谁不轻视?

眼下刘禅刚刚穿越,便这般直观地体味“大臣未附”其意,身入“主少国疑”其局。

再想到伪魏那边的曹叡,继位不过两年,却已经沉毅断识,任心而行,政由己出,有人君之风,心中难免有些触动与忐忑。

沉默半晌,刘禅心怀试探道:

“不是子规?

“那谣言中所说的蛮夷妖言,昨日可曾有人听懂?”

琬允二人摇头。

刘禅心下微微一松:

“不曾有人听懂,那所谓的「鸠占鹊巢」是何意?

“是在说,朕这巴蜀之国,亦会如那望帝一般为贼所篡?

“又或者,是在说朕被那子规鸟摄了魂魄?”

方才他刚从那掌灯的小黄门口中听到宫内这则“谣言”时,也是有些懵的。

第一个念头,难道阿斗变成了那只子规鸟?

斗帝春心托杜鹃?

这也太玄乎了些。

第二个念头,则是如果自己半睡半醒时真说了“蛮夷妖言”,又那么巧来了只怪鸟,自己会不会被蜀中群臣认为是妖邪附身?

然而这所谓的“蛮夷妖言”,刘禅实在是一丁点记忆都没有,他一睁眼就在床上,震惊着呢。

同样,他也没有在阿斗的记忆里找到一点痕迹。

阿斗最后的记忆,就是日食与地震一时俱发,再接着是一阵屋崩瓦碎之声,之后便什么也没了。

“陛下大可不必理会这些谣言,劳损圣虑,臣与长史会处理好此事,为陛下分忧。”董允言语恭敬诚恳,却也不正面回答刘禅。

包括他与蒋琬在内,整座相府的核心幕僚,无不被昨日之事弄得有些焦头烂额。

不论是出于本能还是出于理性,他丝毫不认为天子心底能如表面一般从容。

即使天子听到“确有此事”后仍泰然如一,即使今日天子行事竟让他有些捉摸不透。

刘禅若有所思,片刻后开口,声色温和诚恳:

“侍中拳拳替朕分忧之心,朕了然在胸。

“可支走朕左右内侍,不让这些事情传入朕耳中……如此分忧,朕以为…似乎于礼不合。”

董允心口陡然一震。

这意思是在说自己隔绝内外,有擅权之嫌?!

“臣知罪!”他当即拱手,心里已是掀起骇然巨浪。

这位从来胸无城府,率性天然的天子,今日居然在试探他?

惊惑之中,董允念头电转,终于对天子今日如此反常的言行举止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多半是因为天地异变、谣言四起之故,天子心中惊惶,本能对所有人都心怀戒备,便想借这种泰然自若的姿态来掩饰自己心中不安。

而追问他们二人昨日之事,及刚刚这句意有所指的于礼不合,也都是想试探他与蒋琬是否也因昨日之事生了异心。

可…焉至于此?

想到这,一直保持着拱手俯身姿态的董允一时不知是该喜还是该忧。

忽的,他心跳再次一滞,猛地想到了方才那名得天子授意,往台阁假传消息的小黄门!

天子哪里是只在试探他与蒋琬?

天子根本就是在怀疑,方才那负责传话的小黄门,可能是被他们二人安排过来监视左右的!

所以,才故意让那小黄门在他们面前演了那么一出戏。

而天子只要观察他与蒋琬进入宣室后的反应,轻易便能判断出那小黄门是否泄语。

想到这,董允突然觉得这位他已伴八载的天子有些陌生起来。

进而又想到,若这小黄门真是他安排在天子身边的眼线呢?

恐怕这位惴惴不安的天子,用以试探他们是否怀了异心的手段,除了骗小黄门去骗他们外,还做了些那小黄门根本没意识到的动作。

或许是说了什么要紧话。

或许是做了什么要紧事。

而他们二人入室之后颜色无异,面对天子的追问与试探,答对也不曾逋慢,举止亦合乎臣节。

在有意为之的试探观察下,天子大概已经能分辨,那小黄门到底有没有将他的秘密泄露出去。

想清楚其中关节,董允一时恍恍惚惚,如在梦中。

天子此举可谓两得。

一来,确定了身边至少有一个不会泄语,唯命是从,乃至敢于直犯威严欺瞒他与蒋琬的近侍。

二来,确定了他与蒋琬这两个宫中府中的主事,匡佐辅弼之心不曾因天地异象与惑众妖言而有所动摇。

当此上下相疑之际,于处惶惑不安之中的天子而言,实在算得上是好手段了。

这还是那个每见群臣则惶惑失对,茫无定见的天子?

这还是那个被群臣孩视,私下里暗讽“望之不似人君,面之而无所畏”的天子?

前些日子不是还吵着要纳妃?

“先帝像被砸碎了?!”这位一直强作泰然的年轻天子,此时惊疑之情溢于言表。

那小黄门确实没有告诉他此事。

董允一个激灵回过神来,有些蒙圈地抬起头仰视君颜,却见天子目光死死聚焦于蒋琬身上。

于是又一脸蒙圈地扭头看向身侧正俯身颔首的蒋琬。

怎么突然就说到此事了?

自己怎么什么也没听见?

念头至此,董允立时汗颜,意识到自己方才失态,竟全然不觉天子如何原宥于他,更不知蒋琬何时将话题引至先帝造像碎毁之事上了。

事实上,昨日若只有日蚀地震与所谓的妖鸟夺魄,他们或许都能勉强应付。

偏偏先帝造像被砸碎了。

偏偏只有先帝造像被砸碎了。

如此,别说那群本就心有降意的蜀中人望,便是他与蒋琬都如临大敌,至于其他相府幕僚,更是心中惶惶,坐不专意。

刘禅眼角余光瞥见方才呆若木鸡的董允终于有所动作,却也无甚心力再多留意。

只不住吐槽,到底什么鬼啊!

日蚀地震一时俱发,怪鸟盘桓啁啁不息,天子昏迷口吐妖言,这些也就算了。

结果宗庙梁柱还因震倾塌,偏偏还砸碎先帝造像?!

昭烈造像被砸碎就如同最后一根稻草,让刚刚还沉浸在自己演技中的刘禅压力骤然倍增。

缓了缓心神,刘禅让蒋琬继续。

结果更离谱的来了。

除昭烈庙、昭烈像跟刘禅这个天子外,整座成都居然无一座屋宅、一名百姓因地震而有所毁伤!

纵是刘禅再怎么有所准备,这时都有些遭不住了。

这它娘的是哪位大能在作法啊?

自己这穿越者的任务,难道不是北伐东征,一统河山吗?

自己这天子要做的,难道不是御驾亲征,率赵子龙冲进曹营再杀他个七进七出,或于两军阵前大手一挥便龙纛前压,君直向北吗?

怎么现在什么事都还没干呢,就已经完全出离历史线了?!

不会还有什么“不祥之兆”蒋琬董允没告诉我吧?

宣室之中,半晌无话。

刘禅只能再次缓了缓心神,继续询问琬允二人:

昨日天地异象后,公卿与府僚关于“亡国之象”、“天命在谁”之辩究竟如何?

琬允二人再无所隐,亦无所讳,将公卿大臣大逆不道之语及相府幕僚辩驳之说一一道来。

什么望帝失蜀,什么妖鸟摄魄,什么代汉者当途高,高者巍也,巍者魏也之类的谶纬之说且不提了。

相府幕僚与他们论辩,说伪魏一边悲天悯人说着百姓面有饥色,衣或短褐不完,罪皆在孤,一边锲而不舍地对屯田民课以重税。

而丞相轻徭薄赋,治蜀不过数年,百姓衣食足而蓄积饶。

“谯周”们就说,曹魏当年行屯田之策活民无数,若无此策,怕是那些屯田民早成一堆白骨,此时怕也没有机会面有饥色,衣不蔽体吧?

至于葛氏治蜀,若是早日四海归一,以葛氏之能为王者所用,岂非天下幸甚,万民幸甚?

相府幕僚与他们论辩,说伪魏废征兵、募兵而建“士家”,使战士儿郎子孙永沦士籍。

又设错役之制,以战士家小为人质,使战士与至亲天各一方,数年不得相见,若有降逃,则满门株连。

于是伪魏四境无不以士家为贱,而士家亦自贱自恨,不乐永世为兵,以至生子不举、直接溺毙者十之一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长此以往,伪魏岂有不亡之理?

“谯周”们就说,自古乱世皆用重法,曹魏这套“士家”,及配套的“错役”之制不过是权宜之计。

再者,难道这制度没有对那些兵痞起到约束作用?难道这制度没有保护百姓不受兵祸之苦?

君不见魏武北灭袁氏?

君不见魏武檄定中原?

君不见魏武一统江北?

不统一,何来百姓乐业安居?

你刘氏以仁义道德自饰,结果还不是蹿匿巴蜀?

既无能一统,却要东征北讨,多造杀伤,这难道不是荼毒百姓,反是仁义吗?

若这天下早日一统,这屯田、士家及错役之制难道还会继续吗?!

相府幕僚继续论辩,说伪魏强征阵亡士卒遗孀改嫁他士;

已自发改嫁的亡士遗孀,须从夫家强征再嫁早已成明文制度;

更有甚者为了考功升迁,居然强夺生民之妇改嫁士家以为政绩!

“谯周”们仍是那套,只要天下早日一统,这些恶政全都会消失,百姓全都会过上好日子!

至于如何一统?

这些欲以“慷慨歌成都,从容做蜀囚”来扬名的精卫良臣,并没有说得过分露骨,但懂的都懂:

天下百姓所以忧衣食死疆场,全都是你刘备刘禅父子二人贪恋权欲所致,你早点投降,天下百姓早它妈过上好日子了!

一则又一则扰乱军心、动摇国本的乱群之说不断入耳,刘禅几乎压不住怒火了。

去牠娘的不可因言降罪!

曹魏百姓被盘剥凌虐,老子居然成罪魁祸首了!

等哪日大权在握,又或者事不可济无路可退时,绝对让这些蜀中喉舌尝尝什么叫“我不吃牛肉”!

刘禅一边骂娘,一边在小本本上记下这些人的名字,待琬允二人止言不语时才愠怒开口:

“昔者张裕乱群,先曰「刘氏祚尽矣」,后曰「不可争汉中,军必不利」。

“及先帝拔汉中,将诛之,丞相固请免裕一死,先帝谓丞相曰,「芳兰生门,不得不锄」,裕遂弃市。

“今丞相争陇右,与先帝讨汉中何异?

“而此时狺狺狂吠之徒与张裕又有何异?!

“如此害群之马,朕不能以法绳之,必坏丞相北伐大计!”刘禅再不掩饰怒意,一拳砸在案上。

冠冕之下,静悬许久的十二玉旒摇曳不已,作响不绝。

章节 设置 返回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章节目录X

第1章 我未壮,壮则有变 第2章 望帝失蜀,妖鸟摄魄(2.7k) 第3章 两朝冠剑恨谯周(4.2k) 第4章 断陇 (4.4k) 第5章 前未有之,朕亦不免(4.9k) 第6章 丞相 (4.7k) 第7章 子龙 第8章 杀心自起 纸上谈兵 第9章 乃天授也(4.8k) 第10章 赤血盈袖 第11章 葛氏可擒,汉中可夺 第12章 赤乌报喜 始有周兴(4.5k) 第13章 事以密成 语以泄败(4.4k) 第14章 气高胆壮 雄姿英发 第15章 有进无退 有死无生 第16章 除去县籍 入为烈官 第17章 国之将亡 释囚为用 第18章 不世之功 不下于人 第19章 扬尘大叫 兵出郿坞 第20章 视野优势 安营扎寨 第21章 堂堂之阵,擒之必矣 第22章 初战 第23章 释骐骥之不乘,焉惶惶而更索‌? 第24章 元戎弩士 第25章 不从者,乱阵者,斩之 第26章 主辱臣死 第27章 惊骇欲死 第28章 兴致缺缺 第29章 以头抢地 第30章 三长两短 第31章 赌 第32章 我忠心否? 第33章 无计可施 第34章 功成在我 第35章 社稷之任 第36章 龙纛前压 第37章 给朕压上去 第38章 先帝有灵 第39章 上陇 第40章 众将骇然 天子失色 第41章 不以为荣,反以为耻 第42章 片刻安息 服散用膳 第43章 歇斯底里 第44章 沉粮 第45章 擒贼 第46章 神经病 第47章 三郡皆叛 第48章 我大汉必尽有陇右矣 第49章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第50章 松汤 第51章 白马羌王 第52章 大魏凉王 第53章 一死不惜 第54章 甲首三千 三江+上架感言 第55章 囊中之物 第56章 突变 第57章 激石沉船 第58章 火光 第59章 建功立业,就在今日 第60章 围歼 第61章 天水姜伯约 第62章 将死 第63章 煌煌天威 第64章 愚虽不才,敢担此任 第65章 天上竟真掉馅饼 第66章 众辰拱月 第67章 与子同袍 第68章 王,你要丢下我们吗? 第69章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第70章 最后一战 第71章 心神无贰 第72章 尽皆惊愕 第73章 满月之弓,势盛弦绝 第74章 以烟克火 第75章 逆火之舟 第76章 真去擒王? 第77章 滚下马来向长安 第78章 大魏国运 第79章 长安以西,尽入彀中 第80章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第81章 哪个是汉,哪个是羌? 第82章 侵略如火 第83章 人有百密,终有一疏 第84章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第85章 走 第86章 军令状 第87章 五年大棋?十万大懵。 第88章 前车之鉴,重蹈覆辙? 第89章 卖个破绽 第90章 他母婢的 第91章 代价 第92章 鏖战 第93章 重铠血战 第94章 以正合,以奇胜 第95章 伪帝就在那里 第96章 夺塬 第97章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第98章 总归要种田的 第99章 相父 第100章 苟利社稷,生死以之 第101章 十年之计 第102章 洛水枯,圣人出 第103章 吴王勉之 第104章 威仪更甚 第105章 陛下的恩情不好还啊 第106章 你不懂政治 第107章 不当乌龟 第108章 敢为陛下吞之 第109章 裁判 第110章 用兵之法,无外乎多方以误之 第111章 直取长安? 第112章 分尔一杯羹 第113章 物勒工名,营造法式 第114章 一夜破寨 第115章 兵临长安 第116章 设伏以待罢了 第117章 谢罪 第118章 约定一战 第119章 唾手可得之毒饵 第120章 东进 第121章 强渡 第122章 皆胜 第123章 新丰 第124章 弃守长安 第125章 豪杰响应,赢粮景从 第126章 亲临长安 第127章 狻猊之面 第128章 弃去 第129章 水鬼 第130章 光汉 第131章 开战 第132章 八阵 第133章 抉择 第134章 增援 第135章 泰然 第136章 漢中王劉備 第137章 当大汉的狗 第138章 千军辟易 第139章 再压 第140章 隳胆抽肠 第141章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第142章 天子之剑 第143章 以眼还眼 第144章 还于旧都 第145章 车骑,骠骑 第146章 虽十命可受,况于五乎? 第147章 和合汉戎,朕躬是唯 第148章 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第149章 鹰扬为内,折冲为外 第150章 破而后立 第151章 赤乌流火,炎汉当兴 第152章 呦呦鹿鸣 第153章 关中大雨,洛水断流 第154章 天命炎劉 第155章 魏讽之乱,侯音之叛 第156章 君有十胜,禅有十败 第157章 背盟败约 第158章 你这个至尊,他正经吗? 第159章 盛必击而破之 第160章 沙苑 第161章 蕞尔一小国,西南一蛮夷 第162章 你所在之地是我大汉的关中 第163章 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第164章 不负于人 第165章 潼关 第166章 人心 第167章 朕之耳目 第168章 勿以善小而不为 第169章 汉相 第170章 图穷匕见,均田徙民 第171章 切香肠 第172章 贞良死节之臣 第173章 垂随和之珠,服太阿之剑 第174章 每与魏反,则汉业可兴 第175章 咱府兵 第176章 虚假的天命,真正的天命。 第177章 鹰扬虎视 第178章 鹿车 第179章 掘根 第180章 百世不衰之经国良法 第181章 墨入朱出 第182章 赫赫然如日中天,巍巍然似泰山压顶 第183章 昭仪 第184章 常如在朕左右 第185章 尾大不掉 第186章 敢威胁大汉? 第187章 和合二国,唯有邓芝 第188章 待汉军至,尔辈辄灭身矣 第189章 势使之然也 第190章 蛇丘王植为汉天子赋诗一首 第191章 非为汉,而为吴也 第192章 深仇大恨 第193章 吴军阻道,唯有一战 第194章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第195章 悍不畏死 第196章 斩马忠之首者,关氏子也 第197章 不灭之火(上) 第198章 步骘之策,引火自焚 第199章 一败涂地 第200章 乱了谋划 第201章 火 第202章 焚天煮海 第203章 殉节死命? 第204章 擒诸葛 第205章 汉天子至 第206章 汉天子至,勿动,动则死矣 第207章 孤怎会如曹丕一般刻薄寡恩? 第208章 高祖之风 第209章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 第210章 吴之嘉瑞 第211章 陛下可识袁绍乎? 第212章 蜀臣 第213章 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214章 追谥忠烈,伐吴定调 第215章 先帝故智,拔夺上庸 第216章 天子威仪,叛人服死 第217章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第218章 朕一言辄重九鼎,岂能食言? 第219章 李严逆子 第220章 属于李严的玄武门之变 第221章 坐镇成都 第222章 举州弹劾,李严势崩 第223章 枪杆子,笔杆子,秤杆子 出了点小车祸,今天的晚点发哈 第224章 白帝江关,游击湘西 第225章 杀尽江南百万兵 第226章 盘王苗裔 第227章 摇动荆南,交州响应 第228章 沧浪之水 第229章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第230章 挟私报怨? 第231章 悬羊击鼓 第232章 撒豆成兵 第233章 不可留患于国家,遗祸于子孙 第234章 麻沸散,紫微星 第235章 孙权称帝,汉军东出 第236章 若听公之言,朕已摇尾乞食矣 第237章 炎武之年,调虎离山 第238章 御下之术 第239章 此陛下策也,莫问 第240章 初战 第241章 连战连捷 第242章 巴山神兵 第243章 沉江之锥,庙算之胜 第244章 声东击西 第245章 汉军至矣 第246章 潘濬大喜 第247章 荆州耻,犹未雪,夷陵恨,何时灭? 第248章 翻然翱翔,不可复制 第249章 潘濬以身作饵 第250章 狼筅鸳鸯阵 第251章 泥马制胜,潘濬震悚 第252章 一胜再胜,弃军而逃? 第253章 府兵神威,众叛亲离 第254章 四不两直,江水太凉 第255章 用兵之法,千章万句,无外乎多方以误之 第256章 孙权震悚,陆逊筹谋 第257章 暗渡陈仓,陆逊尽知,破锥之法 第258章 奉的哪个天?承的什么运? 第259章 此策旦夕将成,旧恨旦夕将雪,无须多问 第260章 宣义郎 第261章 八牛之弩,胆战心惊 第262章 舟船尽出,千帆尽动 第263章 拔锥 第264章 闪电战(上) 第265章 闪电战(中) 第266章 闪电战(下) 第267章 融锁沉江,天子临阵 第268章 负舟而行,截澜锁江 第269章 长驱直入,直抵秭归 第270章 壹等功臣 第271章 天子亲军,肝脑涂地 第273章 效节死事,秭归云动 第274章 荆南有变 第275章 秭归 第276章 陆逊无计,孙权惶惶 第277章 政治头脑,江左之豪 第278章 赵云西向,潘璋入山 第279章 潘璋绝望 第280章 夷陵城下斩潘璋,江陵城头惊孙权 第281章 曹叡南镇,陆逊西来 第282章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第283章 故人之姿 第284章 事在人为,人定胜天 第285章 蹴鞠 第286章 大汉狼骑,长安马政 第287章 为汉天子檄孙权文 第288章 檄文如箭,一钱之赏 第289章 夷陵洞开(上) 第290章 夷陵洞开 第291章 夷陵竟克 第292章 没有人比孙权更懂射虎,没有人比孙权更懂占卜 第293章 武陵俱反,雪上加霜 第294章 弃交保荆,弃西保东 第295章 军政分工,国家乏财 第296章 武陵之变 第297章 金融创新 第298章 朱提铜矿,大汉国运 第299章 陛下当真心狠 第300章 倘若人心思汉,陛下又当如何? 第301章 天子修德不修行 第302章 长安三月 第303章 临晋农庄 第304章 为往圣继绝学者为生民立命 第305章 扫蝗风暴 第306章 长安三舍 第307章 三军司命 第308章 路遇 第309章 德不配位,猛男落泪 第310章 如列候封君故事

设置X

保存 取消